伯安理财观察周刊
-------------------------------------------------------------------------------------------------------------------------------------------------------------------------
本期伯安理财周刊编辑了几个不同类型的理财案例,可以对你所帮助,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运用钱为你增值创造财富 ,常言道:你不理财不理你,确保长期稳定收益,为自己和孩子创造财富,传承财富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这一组理财案例分析能给你带一些启示和帮助。
-------------------------------------------------------------------------------------------------------------------------------------------------------------------------
一、 出租房养老比倒按揭划算 不同类型家庭咋养老
出租房养老比倒按揭划算
广州某中学的林老师60岁,退休之后每月将领到约3300元的退休金,老伴孔女士已经58岁,退休3年了,原来是某国有企业的普通职员,退休金为2500元。目前两人住在天河区一套价值300万元的旧住宅中,无其他房产;家庭流动资产约有41万元。女儿已经结婚生子,在某事业单位工作。请问,按照目前的经济状况,两位老人该如何养老?
“以房养老,不用吧,我们都有退休金,虽然不多,但也过得去;我周围的亲朋像我这个年龄的也都能自己养老,既不用靠孩子,也不用靠房子。”面对本报记者的咨询,家住广州天河区的“准退休”老人林先生如是说。
近日,“以房养老”话题被坊间炒作得沸沸扬扬,多数老人以“情感上不接受、不适用于实际情况”为由大加贬斥。实际上,“养老”与“理财”一样,基础原则都应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房产也好,国债、黄金也罢,都应讲究多元配置,希望达到成功“养老”的目标。“出租房养老”比纯粹的“倒按揭养老”更适用于目前城市老人的实际情况。
三种规划理财方案:
1.多元配置:31万元流动资产年化收益率超4%
该类家庭可以采取稳健理财的方式,多元投资养老,用投资收益补充退休金的不足部分。本方案可主要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与黄金等属于风险较小、可期待收益率中等的产品。货币基金充当家庭“应急准备金”,配置比例应高于中年、年轻家庭的一倍,4万~5万元为适宜,以应对“突然住院”等急事;平时退休金的结余部分,也可直接在银行卡上购买成货币基金,增加收益率。
按照表格组合,该类家庭的31万元流动资产(10万元的黄金除外),获得4%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并非难事,有效跑赢了名义通货膨胀率;年利息至少为1.24万元,每月增加1000元的收入,生活更加游刃有余。
风险提示:难抗通胀,流动资产还有贬值的风险。
2.以房养老:“倒按揭”未必划算
在70~75岁之间,将价值300万元的房产“倒按揭”给银行,按照六成抵押、基准利率扣除还款利息粗略估算,每月可以领取1~1.2万元左右的按揭养老金,不过,不同银行的产品设计可能会带来养老金的差异较大。这笔钱,可使林老师老两口的生活得到质的飞跃。余下的资金仍可以继续投资,增加偏股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投入,取得更多的理财收益。等待10年的期限到期之后,如果两人依然健在,可以有两个选择:1.用流动资金偿还房产“倒按揭”利息,房产依然归自己;2.房产归银行,二老再购买或租赁新住宅住宿。
弊端提示:没有把房产留给女儿,女儿或有怨言;房产“倒按揭”之后获得的收入只有“按揭买房”付出额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未必划算。
3.退休金养老:抗通胀弱
按照广州目前的生活水平,两位老人的退休金总计5800元,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此做法的好处在于:简单明了不费事,并且还可以有效规避投资市场的风险。但如果原来单位的医疗保险并不健全,生活质量较退休前会大打折扣。弊端提示:抗通胀能力弱。
4.其他类型家庭:2位老人退休金较低之家:优先考虑“出租房养老”
老林师傅也是广州户籍,家住荔湾区一套价值280万元的住宅,即将在年末退休。退休金预计只有1800元。而太太户籍不在广州,只能在农村领取每月150元的保险补助。家庭目前还有22万元的流动资产。
此类家庭“以房养老”必要性较强。林师傅一旦退休,收入骤减,两位老人的生活将捉襟见肘。“以房养老”的方式可以有两条:优先选择出租房产方案,两口子彻底搬到儿子家去住,或在儿子家旁边租赁面积较小的住宅居住,方便照顾孙子,而将自己荔湾区面积较大的房产出租,月租金收入应在3500元以上,可以有效补充养老。假如考虑“按揭以房养老”,则须规避家庭矛盾。
而对于单身或孤寡老人、有退休金家庭,则建议“以房养老”,同时可关注保险产品。由于收入有限,“以房养老”的必要性更强,建议优先选择“按揭以房养老”,但由于目前的产品只有10年期限,具体购买时间可以推迟到70岁之后。70岁之前,也可以采取林师傅的做法,租小房自住,同时出租大房,赚取1000~2000元的房租差额,补贴日用。
5.养老理财档案:
时间:退休前10年时开始准备为宜。产品选择:养老理财:普通家庭需要配置以下四类产品:货币基金(流动性强,方便应急),国债或偏债基金(稳健理财,提高收益率),实物黄金(长线保值,对抗货币信用风险),保险(除了普通的养老保险,还应配置医疗、疾病类保险)。其中,国债类产品与黄金的总体比例,应在家庭流动资产中占比在二分之一以上。另外,家庭也需要常备3000~5000元的活期存款或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警惕提示可变因素:1.随着时间转换,投资产品收益率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前两年偏债基金收益较好,今年却不尽如人意。老年人需要多看报纸新闻,灵活理财。建议每隔半年整理一次理财产品,优胜劣汰。2.而今步入中年或接近中年的人士,需要考虑自己“养老”时的房产价格暴跌风险。因为中国内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可能无休无止,独生子女政策势必导致某一日房产供给过剩的局面。“以房养老”问题涉及复杂多变因素,需要高瞻远瞩的思索。
伯安理财观察:养老是中国目前提出的一个敏感话题,如何养老要及早准备,国家提出以房养老的一种方式,理财顾问给出了几种养老方案,以房屋租赁的形式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养老条件。但是就目前以房养老在中国是否可行,还需民意调查和国情需求而定有待商定。
二、理财案例分析:专家支招月薪族如何理财:减少开支 增加保险
女士夫妇结婚两年,孩子刚7个月大,与父母同住,先生是公务员,月薪5000元。有一套房子出租,月租金1400元。李女士从今年10月起上班,月薪3000元。月生活支出约6000元,小孩年支出约1.5万元,车子年支出约2.5万元。另有15万元的结婚份子钱节余,存了活期。李女士感觉目前的财产情况不是很健康,预计先生近5年内收入不会有大的提升,希望通过理财进行重新搭配。
镇江农行理财师分析认为,从目前收支状况看,李女士一家的消费习惯可以做适当的改变,将家庭开支进行缩减,并做出了如下建议: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于不需要租房、还房贷的家庭而言,每个月6000元支出偏高,可以适当在日常消费中去掉不必要的开支,预计每月约可以节省出1000元。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目前每年养车费用约2.5万元,几乎占先生收入的42%。可以尽量减少车子使用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以减少每月油耗、车耗、停车费支出,预计每月可节省400元。
增加家庭保险保障。如果两人对支出做出适当的调整,每个月可以投资2000元入保险。可以给先生配置20年期重大疾病险,年交保费6000元,保额30万;投保意外险综合卡单,年交保费6000元,提供一定的意外死亡保障、意外残疾保障、意外伤害医疗保障。李女士也可做同样考虑。
上述分析师认为,只要李女士夫妇家庭支出增长率不超过房租增长率,理财目标均可达成。
三、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 家庭负债多少才合适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人均储蓄额最多的国家,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其实早在今年6月末,江苏人均存款就达到4.27万元了。可网友们都开始吐槽了,有几万块钱存款又如何?如果算上还欠着银行的房贷、车贷等,可能很多家庭都是“负债累累”了。
为何爱存款?要么花不起,要么不愿花
能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人均储蓄额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确实太爱存款。58岁的南京居民李阿姨存款有几万块,她现在每月能领退休金1800多元,生活不成问题。“可总担心突然生病住院啥的,有点养老钱存在银行,我心里踏实,也是给孩子减轻负担。”她说。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吕永刚指出,高储蓄率是多年来中国的特点。“中国人本来就有爱存钱的偏好,这是传统观念。”在他看来,居民储蓄居高不下也反映了消费信心不足,表明内需市场的开拓还面临很多问题。“现在股市、楼市风险都很大,很多中国大妈开始投资黄金,可这些投资都不太乐观。”他说,不少人想投资创业,但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话,创业者也不敢贸然行动,这就倒逼居民把钱存进了银行。
负债率多少合适?有观点称最好不超50%
“算上房贷的话,我的卡里应该是负的,而且是负三十万。”在大家都在讨论存款多少时,一位网友的观点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讨论存款问题的同时,贷款也是很多房奴、车奴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维持正常的家庭开销,并应对生活中的意外,最好有一定数额的存款,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可能还需通过贷款实现有房有车的梦想。那么,就要搞清楚家庭资产多少、负担着多少债务,也就是怎样的家庭负债率才合适。负债率即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体现家庭综合还债能力,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不少观点,有人认为不高于30%或不高于40%,也有人指出家庭负债率最高不超过50%。负债率50%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你的房贷、车贷一共50万元,而你家庭的房产、汽车、存款、股票、基金等总资产一共100万元,这就是负债50%。所以有分析就指出,如果房奴月供占收入的50%以上的话,这样的家庭经济压力会非常大,甚至整个生活就被房贷拖垮。
负债警戒线: 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家庭负债率多少,要有个大概的警戒线,具体比例我还不好说。”吕志刚指出,但不同的家庭情况不一样,如年轻家庭负债可以多一些,而年龄稍高的可能储蓄会多些。他说,家庭年龄结构、成员结构、资产结构、收入渠道、资产稳定性等都是影响负债率高低的因素。
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他认为适当的负债率是可以的。“比如贷款买房也是对未来的投资,只要具备还款能力,又不会较大程度影响到家庭生活质量即可。”他说,他也鼓励家庭善于利于金融工具,通过贷款提前实现生活预期目标。(现代快报记者张瑜)
四、30岁是个坎 压力与动力博弈80后该咋理财
30岁是个坎。眼看着后面90后的孩子们大步流星的赶上来,职场中的80后中很多人坐不住了。面临着重重压力,80后该怎样理财,才能牵手幸福?
曾几何时,80后还被冠以颓废的、垮掉的、丧失斗志的一代,那时我们尚年轻,冷眼对峙质疑,随着时光转瞬,我们青春的棱角正在渐行渐远,生活责任与重担与日俱增。虽然这一群体中的少数人已经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大多数的仍在默默地奋斗。在合同制的自由职场,不少80后频繁的转换东家,频繁跳槽甚至是裸辞,以期改变生活,甚至命运。
事业危机,正在成为80后人群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高企的物价、房价等生活成本面前,更为显得突出。包括我,还有我的很多80后朋友,我们经常会讨论这些问题,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80后的理财观都杂乱无章,甚至有人天真的认为,在银行做个定期存款坐等利息收益就非常稳妥。要知道,在通胀高调的脚步之下,定期存款收益显得那么羸弱,对于无法跑赢通胀的理财,我们认为不是成功的理财。
【跳槽压力族】:对现状不满,但心有余力不足
30上下是个坎。眼看着后面90后的孩子们大步流星的赶上来,职场中的80后中很多人坐不住了,对眼下职位与薪资不满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尴尬的是,由于很多80后人群从事的职业在求职人群中竞争过大,本身如若没有突出的技能与表现力的话,跳槽成功尚可,如若不成功,有可能会形成“倒着走”的不堪局面。尤其是,在跳槽的过程中,很多人还承担着“裸辞”风险,形成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的职业空档期,不论是金领还是白领,其间的经济损失自然不言而喻。
对于上述情况,建议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保持谨慎态度,先要确保生活中各项资金使用的正常备用,如子女就学、赡养老人、意外疾病、日常经济开支等方面费用。除此之外,短期内将主要资金用于选择稳妥型的理财产品,如目前银行、信托、证券公司、第三方理财均有推出的定期收益理财产品,即便如此,风险的控制也不应小视。由于身处特殊时间段,资金的合理使用一定要掌握分寸,尽量不做激进派,不去为了追求高回报而跟风高风险,将剩余占比较少的资金用于股市、信托等投资渠道,通过资产配置的“重稳健、轻风险”来实现短期理财价值。
【失业困顿型】:短期负债累累,找信贷帮忙
我身边即有一个很好的案例:一位朋友M先生原本是一家团购网站的运营主管,其所在平台也经历过一时繁荣的短暂荣光,但随着整个行业的日渐衰退,M先生跟其他大部分员工一样,接到了公司的辞退函。虽然也有行业内朋友陆续为M先生内荐职位,但不论从发展前景、薪金待遇,都较之当初大相径庭。M先生曾经对我感叹过,“虽然自己是团购网站的高压工作环境中走出来的,但出来才发现,自己职场的竞争对手都是无间道里练出来的,感觉压力山大。”加之那段时间M先生之妻迫近临盆,思量之下,M先生果断的决定给自己一个季度的假期,照顾妻子,加之恶补职业技能,以期在一个季度之后脱胎换骨,携独门秘籍重出江湖。
这段时间,M先生经济压力很大(尚有房贷未还),甚至数次向好友开口,虽然在重新步入职场后陆续还清这些人情债,但好歹有了前车之鉴,也开始关注理财。对于像M先生一样经历过失业关口的职场人多少都会对短期的经济压力心有余悸,个人建议在不具备理财经验基础的情况下,通过部分银行开设的低息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储备一定的手头资金,避免在关键时候资金掉链子,待重新进入职场之后,尽快让资金运转正常,这时候会发现,和一次次节骨眼上的需求相比,那点利息真不算什么。
【不满现状型】:追不上通胀,缺乏安全感
还有一种事业危机,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内心,工作尚稳定踏实,但和扶摇直上的物价相比,对薪资收入的蜗牛式增长感到强烈不满,总想有渠道打开钱路,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故愈发困顿——这或许也是眼下80后职场人群缺乏安全感最普遍的一个写照,掌握一门投资利器,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很多人却没有心思从来零做起,“赚快钱”的心态让他们静不下来。
找一门适合自己的投资渠道并不难,优质基金信托层出不穷,股市重回2200点之上(乐观前景大于悲观),金融机构固定理财产品又进入新一轮的利率大厮杀……我的建议是,应先选择一门低风险的投资领域(股票、基金、信托、固收均可,但期货等高风险“杀人游戏”生手勿近),给自己几个月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模拟实战不断提升战斗力,待确有足够的武装再进入实战阶段,定比盲目投从风险小很多。我们无法完全杜绝风险,但我们可以主动让它最小化。
心态轻松是成功理财的第一步
我们见过不少成功的投资理财者,看似好运一路相伴,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心态至上”是他们成功的第一砝码,不要抱着“投资必须要盈利”的巨大压力去投资,轻松一些,也许会有更好的收效。特别是很多80后尚没有进行房产投资,或是有了房产后每月背负高额月供,这种情形确实对事业危机人群的投资理财形成了多重包夹,所以很多人在心事重重之下锁定高回报,陷身高风险。放松心态,量力而行,就当投资理财是生活之余的一剂调味料,时而清淡,时而辛辣,足矣。
事业危机固然让人不爽,只要成功应对,总归没有过不去的坎。随着普通人群中投资理财观念的日益加强,80后势必也会陆续加入这股洪流之中,找到一条分流事业压力的好去处。
未来值得期待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从近期数据来看,宏观经济的预期明显转好:8月CPI为2.6%,PPI环比转正,同比降幅收窄至1.6%;工业方面,8月增速至10.4%,投资增速升至21.4%,预计会拉动三季度GDP增速。当类似的好消息陆续传来,就应当给自己提个醒,是时候开始加强投资理财学习了。对于80后中的职场失意者而言,当遭遇事业危机,不要为一时失意而叹息,不如多给自己点时间思考、学习、改变,若干年后再度回首,眼下或是一笔值得炫耀的宝贵历程。(潘章云)
上一条: 伯安观察:五种错误理财观影响投资者决策
下一条: 2025春节放假通知